不见偶像养成,只见“养蛊为患”
一条条造星产业链上,每个毛孔流出的都是两个字:挣钱。
文 | 白晶晶
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,这次要动真格的了!
近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,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网络综艺节目管理的通知。
通知要求,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,重点加强选秀类网络综艺节目管理,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;坚决抵制追星炒星、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“流量至上”、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;进一步压实网络综艺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主体责任,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,强化平台“水军”“黑粉”治理。
文件白纸黑字,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。乱象丛生、野蛮生长的偶像养成类节目,是时候刮骨疗毒、彻底整改了。
2005年,《超级女声》横空出世。那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选秀,草根崛起成长为国民偶像。时过境迁,选秀节目再难复刻现象级选手,却不妨碍资本下场圈钱,借“造星”之名赚得盆满钵满。过去十年,内娱偶像塑造跑偏方向,沉迷“养成系”路线无法自拔。
何为偶像养成?有人将其定义为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标,选手在节目前已经过筛选,节目重点聚焦于选手的成长过程,追求“让粉丝从小看着自己所喜爱的偶像慢慢长大”的效果。
话说起来好听,执行起来却彻底走样。“始于颜值,陷于才华,忠于人品”这句话,常被粉丝用在自家偶像身上,但真正找寻一群内外兼修、才艺俱佳的年轻人却并不容易。于是,偶像养成节目退而求其次,盲目挖掘“靠脸吃饭”的年轻人。
热钱涌入的市场,不见偶像养成,只见“养蛊为患”。一条条造星产业链上,每个毛孔流出的都是两个字:挣钱。
不少偶像养成节目,拼的也不再是实力,而是打榜、控评、磕CP、爆黑料。在资本推动下,一些选秀节目诱导青少年粉丝进行“饭圈集资”,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进行精神PUA,用“偶像只有我们了”“不氪金不做数据不配当粉丝”的话术绑架青少年。
追星女孩看似“为爱发电”氪金追星,实则被平台收割,沦为资本眼中的ATM机。粉丝口袋被掏空,脑袋也被掏空,在追星刷量控评和集资应援中迷失三观。
畸形市场机制下,也选不出真正的偶像,只剩被“圈养”的流量明星。他们的人设、表达,无一不被精心设计,一味迎合粉丝口味,沦为彻头彻尾的工具人。某些劣迹艺人,生活长期奢侈腐烂,竟也扛着“顶流”之名为祸多年。
“去蛊祛魅”,当出重拳。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,就是要彻底清理行业不正之风,找回“欲从艺,先立德”的规矩,为偶像艺人划定做人的底线。藏身其后的策划者,也该认清形势:谁再唯流量至上,为畸形价值观推波助澜,谁就会被严肃整顿。
编辑|李勤余
排版|甘琼芳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推荐阅读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